SEC起诉高盛
登录×
电子邮件/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请输入邮箱和密码进行绑定操作:
请输入手机号码,通过短信验证(目前仅支持中国大陆地区的手机号):
请您阅读我们的用户注册协议隐私权保护政策,点击下方按钮即视为您接受。

高盛以5.5亿美元与美国证交会达成和解

罚金低于预期,但此举给金融危机以来最受关注的监管案例划上了句号
2010年7月16日

如何管理品牌声誉?

谷歌、高盛、英国石油等众多全球知名企业最近纷纷遭遇声誉危机。发展的压力和运营的全球化都给它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回归根本”也许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2010年7月1日

美证交会对高盛又一宗CDO交易发起调查

正值其与高盛就之前的欺诈指控进行和解谈判
2010年6月10日

美金融危机调查委员会向高盛发出传票

批评高盛回应“糟糕”,强迫其提供资料,并让高管接受质询
2010年6月8日

中国一些媒体加入抨击高盛行列

指责这家华尔街投行在中国赚得盆满钵满,而中国企业吃了亏
2010年6月7日

为何对高盛开火?

美国圣地亚哥大学教授帕特洛伊:政府官员用错误的子弹,向错误的银行开火。我们最终会看到,如今对高盛的抨击,不过是一场受到误导的政治大戏。
2010年5月17日

摩根士丹利否认被美国司法部调查

此前一则报道导致该行股价大跌,加深了市场对监管力度的担忧
2010年5月13日

高盛首次实现一季度所有交易日盈利

有35天日利润超1亿美元;数据可能加深人们对其业务模式和市场行为的批评
2010年5月11日

中国海普瑞上市首日逆市大涨18.4%

高盛490万美元投资3年增值200倍
2010年5月7日

保尔森就高盛案安抚投资者

亿万富翁约翰•保尔森称,若他的公司因高盛案面临诉讼,他将承担诉讼费用
2010年5月5日

Lex专栏:莫让高盛遮望眼

与正常的推断恰恰相反,4月对于银行业而言美妙无比。对高盛的围攻让任何有关金融业改革的理性辩论都黯然失色,而欧洲债务问题也成了转移视线的工具。
2010年5月5日

高盛就一款CDO产品赔偿与投资者谈判

此举将使正面临美国证交会欺诈指控的高盛面临更复杂的压力
2010年4月29日

美国参议院指责高盛乘金融危机获利

高盛CEO及其他高管均遭到美国参议院常设小组委员会质询
2010年4月28日

德意志银行称没有遭到美国证交会指控

试图安抚投资者的一种担忧,即该行可能会面临与高盛类似的欺诈指控
2010年4月28日

Lex专栏:高盛的“避重就轻”

接受美国国会质询的高盛CEO贝兰克梵和起诉该公司的那些人至少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说起话来都言之凿凿,但说不出任何能够真正巩固金融体系的具体举措。
2010年4月28日

谁敢与高盛为敌?

FT专栏作家邰蒂:对律师和咨询师来说,今后数月是继续对强大的高盛持又妒又怕的态度,还是与高盛对着干,站出来公开指证高盛的不是?
2010年4月27日

短期贪婪害了高盛

FT专栏作家加普:高盛前高级合伙人利维曾说,该行应该“长期贪婪”,即为了长期利润而放弃短期好处。但在CDO产品上,高盛的贪婪眼光显然不够长。
2010年4月26日

美国必须正视衍生品风险

索罗斯基金管理公司主席索罗斯:不管高盛是否有错,美国证交所起诉所涉那笔交易显然没有任何社会效益,衍生品等类似金融产品必须受到监管。
2010年4月26日

高盛公布内部邮件往来

称这些文件证明,该行次贷交易动机是审慎风险管理而非投机
2010年4月26日

聪明的局内人和天真的局外人

FT专栏作家普伦德:高盛是否出于欺诈目的、将CDO产品卖给客户,将由法院裁决。就成熟度和复杂性而言,过去的金融产品根本无法与CDO相提并论,但人们对此事的感觉是什么呢?
2010年4月23日

高盛CEO:美国证交会指控带有政治目的

贝兰克梵昨日打电话给重要客户,抨击SEC指控
2010年4月22日

债券和债务管理

良好的债务结构可以为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但是,巨额负债也会直接压垮整个企业。今天,让我们来认识债券,学习其收益的计算方法。
2024年12月23日

高盛之“罪”

fraud|欺诈,诈骗 enduring|持久的,不朽的 flee|逃走,逃避 unswerving|坚持不懈的,坚定不移的 adherence|遵守,遵从 tawdry|华而不实的 behalf|方面,利益
2024年12月23日

高盛知多少

美国证交会向纽约联邦法院提起诉讼,指控高盛集团在涉及次级抵押贷款业务金融产品问题上涉嫌欺诈投资者。高盛这家历史悠久的投资银行再次被放在聚光灯下,让我们通过几个互动的小测试来认识和了解高盛。
2024年12月23日
美国证交所对高盛提起的诉讼称,就在2007年次贷泡沫破裂之前,该银行与对冲基金经理约翰·保尔森合作,营销某些次级抵押贷款相关证券。当时高盛并未告诉买家,他们在购买由保尔森亲自挑选的贷款的一部分权益,而保尔森本人对次贷市场的看法非常悲观。换句话说,保尔森挑选这些贷款,是因为它们有很高的违约可能性。买家也没有被告知,保尔森策划这宗交易的目的,就是做空他们正要做出的投资。这宗交易最终让他赚得约10亿美元利润,而买家的投资亏了本。
|‹上一页‹‹32333435363738394041››下一页